伊莉討論區

標題: 如果你是崇禎 [打印本頁]

作者: ganzopapido    時間: 2017-10-16 12:03 AM     標題: 如果你是崇禎

小弟看到本版的大大很熱衷於討論明末的話題,特設一問。人人皆知明末是個爛攤子:災荒,民變,邊警,貪官,黨爭等等,簡直就是人間煉獄,不見天日。但對崇禎這個末代君主卻似乎是同情多於唾棄,説他竭盡心力而救國無方,中興無望。那麼如果你是崇禎,面對這一個爛攤子,你又會怎麼處理呢?


我們就從天啓七年十一月,崇禎登極,逼死魏閹開始吧,自古以來對他這一果斷除奸的手腕都是贊不絕口,但之後的所有施政及舉措卻是議論紛紛,褒貶不一。所以設定就從此時開始,你還有十七年(但你沒有時光機,也不會未卜先知,所以不可能知曉我們今人從史書所讀到的一切歷史走向),怎麼做才能力挽狂瀾,穩固明朝的江山?

作者: chsanko    時間: 2017-10-20 10:53 AM

明朝末年世代更替是天命~

國力衰弱.國土縮小.貪汙腐敗.天災不斷.民不聊生.......

目前中國大陸領土疆域是清朝所開拓的!
作者: ganzopapido    時間: 2017-10-21 03:15 AM

本帖最後由 ganzopapido 於 2017-10-21 09:49 AM 編輯
chsanko 發表於 2017-10-20 10:53 AM
明朝末年世代更替是天命~

國力衰弱.國土縮小.貪汙腐敗.天災不斷.民不聊生.......

要用到“天命”來解釋的話。。。

然則大大的意見是明末的局面已經超越了任何統治者憑籍個人力量能夠挽回的程度。

如生在明末而為君,即使是秦皇漢武重生,唐宗宋祖再世,沛公附體,老朱上身也沒辦法了嗎?
作者: boos0424    時間: 2017-10-21 06:52 PM

不由得說,明朝是最屌的朝代,國外還在冷兵器時代,明代的火銃就很普遍了,並且明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多悲壯阿,不南桃
作者: aris2058    時間: 2017-10-22 12:30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NinaZRdl    時間: 2017-10-22 02:06 AM

一般說這個亂攤子已經超過了崇禎一己之力救得回來的局面,所以才會有同情
所以我們先要假設,崇禎的一己之力其實救得回來。不可能攻略的遊戲也沒討論的價值
基本上獨裁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什麼公投啊什麼國會啊……都不用管
天災沒辦法了,人類又要怎麼避免天災?只有怎麼救災的問題
本來一個富國的話,就算遇到天災導致今年欠收也可以通過儲備的糧食來挺過去。但是拿到崇禎手裡時就已經是一個亂攤子
首要的應該是要讓國家富起來,有了錢和資源,就可以救災。而且百姓要是吃得飽穿得暖就不會有民變了(啊,獨裁的好處!)
而要如何讓國家富起來,就是要和平,要沒有貪官,再來一定的政策。所謂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政策盡量點有益經濟發展的,但是再多錢再好的政策,有貪官的話還是白搭,所以全部幹掉
寫到這裡才發現,攻略時間只有17年。光是洗貪官就要洗好久,根本來不及
經濟要快速成長,就需要經商,需要生產,需要貿易。要說在短短的十幾二十年裡從亂攤子復活成為強國的國家倒是真有,但人家可是工業國家,文化上也都(至少比中國)崇尚經商,時間上也是工業革命之後的近代。不像明朝,幾乎什麼都是手工,科學主要是數學和化學,工業主要做兵器(和民間無關也很難幫助經濟)。傳統文化上中國是士農工商,商人最被鄙視了,不崇尚科學和商業而是崇尚文學。要想在17年裡用工業革命之前的未開化國家去達成復甦幾乎不可能
沒有錢就什麼也沒有,被人家打也什麼都說不出,誰叫你沒錢沒兵力
作者: 艾雷迪    時間: 2017-10-22 05:07 PM

崇禎在當時幹掉閹黨清掉他老哥留下的爛攤子,但是擺在他眼前的還是爛到不行的時局,天災民變內亂外敵,他在清掉魏忠賢後提拔不少人但是這票人上來後還是在玩爭權奪利的這套,內閣整個停擺,溫體仁下台後上來的更是擔不起內閣的重任他老兄只好自己認的的幹,但是個性過急所以還沒擬好就把人拖出去砍了,民變打完換打外敵,外敵停戰後內地再打,然後能打的將領最後死的死基本上集體下課後就是那破滅的開始啦!!
作者: ganzopapido    時間: 2017-10-23 10:16 AM

本帖最後由 ganzopapido 於 2017-10-23 11:49 AM 編輯
NinaZRdl 發表於 2017-10-22 02:06 AM
一般說這個亂攤子已經超過了崇禎一己之力救得回來的局面,所以才會有同情
所以我們先要假設,崇禎的一己之 ...

所以大大覺得崇禎最大的問題是國家沒錢?那麼就是今天所説的經濟危機囉。

其實明末確切地說是國家窮而官商富。政府沒錢,貪官有錢,這兩點很容易理解,乃施政無方的後果。但憑藉著明末資本主義萌芽而積纍了大量財富的江南富商也不在少數。所以崇禎的難題在於如何將這部分富人的財富轉移到應付國家難題的用途上。

明末的朝廷其實也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內閣曾有過向擁田多少多少畝以上的田戶,或者擁有多少多少房宅以上的富人臨時性額外徵稅,以應國家危局的動議,就是爲了從富裕階層獲得額外財源之餘又可保護貧民的利益(貧民自然沒田沒房,所以免徵)。當然此政一出臺就反彈强烈,百官紛紛上疏認爲不可行,會導致民心儘去。其實我們都知道主因是那些受徵富戶中他們當然也會有份,爲了保護私人利益而已。

那麼强徵不行,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來調動富戶爲國分憂的積極性呢?大家都知道光用儒家的之乎者也,家國天下的教條來糊弄明末那些老油條是不可行的。也確實很難責怪他們覺悟不高,畢竟沒有利益光承擔義務的事情誰幹?即使在今天,無端端要交重稅,僅僅因爲家裏有錢,換成你我想必也不會答應。

除非從中有利可圖吧?那麼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下外國的經驗。衆所周知明末的東西差距至少在經濟上來説是不大的。只是西方一路發展下去,而中國在明亡後就歸於沉淪而已。那麼西方的政府是不是就從沒有過經濟危機呢?想必不可能,都是人類,都是社會,就必然有相同之處。然而西方政府確然找到了應付經濟危機的靈丹妙藥嗎?

西元1694年,此時已是明亡後整整半個世紀;而明朝最後一支有規模的抗清力量,臺灣明鄭向滿清投降,也已是十一年前的事情了。在歐洲,以英,德(時稱神聖羅馬),西,荷等國組成的大同盟和國勢強盛的法蘭西自1688年開戰以來,已進入了第六個年頭。法國憑藉優勢的陸軍在曠日持久的歐陸戰綫中越戰越勇,而盟軍中的英國(此時僅指英格蘭)由於連年征戰,軍費負擔日窘,特別自從四年前(1690)英荷聯合艦隊被法海軍重創,英王威廉三世就一直苦於籌措軍費重建海軍,加上不久之前花了三年才平定下去的愛爾蘭叛亂(被罷黜的詹姆士二世在法國支持下意圖復辟),政府的負擔更顯捉襟見肘。

此時的威廉三世面臨著和崇禎類似的局面:初登大位(他的王位是籍政變從詹姆士二世處奪來),腹背受敵,國庫空虛,然而戰事日緊,必須立即想辦法籌措軍餉。崇禎的做法我們都知道了,就是加稅加稅再加稅,造就了明末臭名昭著的“三餉”。英國當時也加徵了不少稅項,但仍是杯水車薪。於是威廉三世以君主的身份邀約了一批富商和貿易家向其推銷債券;然事與願違,在他之前的數任國王早有借債不還的先例,所以唯恐再次受騙的商人顯得唯唯諾諾(這點和崇禎曾數次向天下富商募捐軍餉以共度國難時應者藐藐差不多)。

威廉三世無奈,認識到必須在保障借款人利益的前提下集資,才能有效鼓動投資者踴躍爲國出力。所以他借鑒出生地兼盟國荷蘭發達銀行業的先例,發動各界商業人士為集資的方案出謀獻策。最終蘇格蘭商人佩特森的意見被采納,就是籌建一家中央銀行,由其管理市民的投資,在保證利率和收益的前提下把錢借給政府,充當中間代理人;如此民衆的投資由一批專業的金融行家托管,不用像以往那樣擔心借款一去無回,而政府也可以從銀行得到大批現款,以解軍餉上的燃眉之急;這就是劃時代的英倫銀行。英倫銀行創立時發行的國債年利率為六厘(6%),投資者並享有銀行所提供的各種理財優惠,例如可提前獲得新印發的鈔票等等,就這樣計劃集資的一百二十萬英鎊債券在兩個禮拜內就被認購一空。英國政府憑藉著這筆巨款迅速重建了海軍,並帶動了造船業,冶煉業,農產業(生產軍糧)等等行業的興旺。時年適逢法國饑荒,從此戰爭局勢扭轉;三年後(1697)盟軍逼和法國;再十年後(1707)英國統一,大不列顛聯合王國成立(雖然威廉三世看不到這一天);從此英國穩步踏上了世界霸權的征途。        

英倫銀行的成立和英國國債的發行,不僅挽救了一國在多事之秋的危局,還為她日不落帝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是既巧妙地調用了民間隱藏的巨大財富,同時又保障了國民利益的明智之舉。這就和明廷死乞白賴地要强徵重稅,結果官逼民反,惡性循環的手段形成鮮明對比。然而這還不算是英國人的原創,之前説過威廉三世是參考了荷蘭人(他是荷蘭出身,當時也是荷蘭共和國的實際統治者)在銀行業方面開創的先河。所謂的英倫銀行,其實也是很大程度上照搬了阿姆斯特丹交易銀行(1609年建行,明萬曆三十七年)作爲荷蘭中央銀行的規制而來。若要光説債券的歷史,那就更可以上溯到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發出的年利率高達二十厘(20%)的公債。

由此可見,債券的概念其實一點都不新穎。而明朝與西方人的接觸,即使不算正德年的葡萄牙使者,嘉靖間葡萄牙人占據澳門等等;光算和荷蘭人交往的歷史,在天啓年間也已經算是不打不相識了(臺灣問題)。倘若明朝是有心尋求救國之道,除了使勁入口紅衣大炮之外,如果能從西方人身上學到一些更先進的金融理念,經濟法則,對崇敬一朝的困局定必不無裨益。可惜了明朝的官僚思想,即使學到了西方債券的概念,如果要他們像威廉三世一樣低聲下氣地向布衣小民推銷國債,以便共度時艱,以他們那種清高氣傲的儒家教育下出來的心態(像士可殺不可辱,不爲五斗米折腰等等),恐怕是要比推他們出午門脫光了褲子打板子更委屈的吧!

作者: vancomycin1964    時間: 2017-10-23 05:54 PM

崇禎與他的大臣可能不知道國家真正的問題所在
因為這些人從小都是讀四書五經
滿朝文武沒有真正有財經專長的人
只有權謀鬥爭的小聰明
一旦國家面對巨大挑戰,例如強大外敵,疾病,自然災害,社會經濟難題就會一敗塗地,提不出有效的辦法.
明朝末年就是面臨這些嚴重問題
無知也無解
只有亡國一條路


作者: xion1127    時間: 2017-10-24 09:20 PM

崇禎非亡國之君,卻擔亡國之運,他前面的皇帝太能搞了,到他的時候,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作者: 匈奴正宗    時間: 2017-10-25 05:05 AM

本帖最後由 匈奴正宗 於 2017-10-25 05:11 AM 編輯

如果我是崇禎:我會指定袁崇煥繼承皇位,然後帶著陳圓圓退隱江湖。
如果袁崇煥成功搞定滿清、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就能證明他不是袁粉吹出來的。

作者: a58951212    時間: 2017-10-25 09:56 PM

其實我覺得很像身體已經爛了!就算想就也是有心無力!~但還是覺得很感動
作者: 蝶飛龍    時間: 2017-10-25 11:30 PM

崇禎用過很多小人的, 如溫體仁等.

總之重用回真正忠勇的傢伙, 趕跑禍國的小人, 那國家仍有救.

最佳方法都是拿史書作參考, 看看那個是忠義有才的, 便掘出來用.
會反會降的, 便不讓他們居要職, 那自然會有救.
作者: Lifedreamist    時間: 2017-10-26 02:19 PM

送上對岸吐嘈明粉的圖,崇禎只能算昏君,畢竟他本身就是閒散王爺出身,沒學過帝王學,所以基本上是被文官集團耍著玩,就算本人有勤於政務也一樣,話說萌朝後期真的是歷朝末年中最廢的之一,這裡的之一不就是第一就是第二,外交、稅收、軍事都不行,國土淪喪速度也是跌破眼鏡,竟然被一個30萬滿人+100萬旗人給征服,我都不知道該怎洗白,講良心話,滿清末期的處理比萌朝末期強太多,而且壓力還比萌朝末期還大,畢竟滿清遇上都是工業國。
作者: hina79727    時間: 2017-10-28 03:16 PM

其實崇禎當時的環境下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外有後金,內有流寇,沒錢沒糧怎麼打仗?如果我是崇禎在李自成攻破潼關時就先南遷了,那也只是結果論,我相信不論誰來當明朝也會終於崇禎這朝
作者: ganzopapido    時間: 2017-11-19 09:29 PM

vancomycin1964 發表於 2017-10-23 05:54 PM
崇禎與他的大臣可能不知道國家真正的問題所在
因為這些人從小都是讀四書五經
滿朝文武沒有真正有財經專長的 ...

我個人認爲,明朝之敗亡其實主要在於制度問題,然後是心態問題。制度自然不必說,然而皇帝的心態,百官的心態,都在朝政的決定上影響很大。

誠然,這個心態歸根究底是由日漸僵化的封建制度逼迫出來的。比如萬曆怠政,就是因爲他痛恨百官不許他任意立繼承人,所以索性一拍兩散,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幹活,結果出了氣,卻敗了國政。然而明朝定的家法制度是如此,他適應不了,也難以改變,只有以放棄來抗議。

然後到崇禎,其實明朝之前不是沒有過重大民變,也不是沒有過强勁外敵,唯一的不同是這次兩樣一起來了。那麼既然不能雙綫作戰,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與其中一方停戰議和,集中力量解決另一個問題,再回來對付剩餘的那個。但是心態問題又出來作怪了:天朝上國,豈能和區區流賊或虜寇議和?所以怎麼説都要打,傷亡再大也要打,兩處派兵,車輪作戰,來回撲火,打不贏亡國拉倒。崇禎本人來説其實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變通,他有提出和滿人相磋停戰的想法(如楊嗣昌所諫),也有與民變領袖商議招降的嘗試(甚至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了,他還願意和民軍談,如杜勳的城頭密議),結果最後都是因爲百官的反對而作罷,爲什麼反對呢?心態。

所以我認爲其實他對國家當時的局面,和問題結症所在都是有相當認識的,不然也不會去開徵富人所獨承的重稅,且連年下詔承認自己施政不力,有違天命;但認識到卻解決不了,就是心態問題,覺得你們這些有錢的都是貪夠了,現在國家有難你們出點血也是應該,而不會顧及在徵稅之餘也給富商留條活路。

對於封建帝皇和文官階層來説,他們是拉不下面子去跟平民階層討價還價的,因爲制度決定了黎民的角色是羊,我圈養了你們那麼久(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你們給我羊毛(交稅),這是天經地義,並沒有羊向主人説不的權利,這是一種主人和附屬品的心態。而提出類似發放國債之類你好我好的政策並不難想到,只是心態上如果這樣做了,就等於我欠了你的,國家怎麼能欠百姓的?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假若平民大量認購了國債那才是國家和人民命運共同體的真正連成一綫:設想一下,之前的局面是朝代亡了我們改個年號日子照樣過,換個姓一樣的主子。但假若平民的錢都買了國債,那麼國家亡了我們找誰兌現?這時人民的心態才會更關注國家時局的動向(都是自己的錢啊)以及盼望政府的穩定,而不是天高皇帝遠的事不關己。明朝沒有這種遠見,所以只能是强徵暴斂,這種心態也就造就了明末不能變通只能滅亡的局面。
作者: aa5142    時間: 2017-11-22 12:20 AM

本帖最後由 aa5142 於 2017-11-22 12:24 AM 編輯

根據歐美歷史學家研究,當地情球溫度下降,農作物短收時,國家會因為糧食不足,引起農民起義等內戰,因而使一個國家滅亡或改朝換代。
明朝崇禎年間,也遇到這個問題,地球氣候改變,農作武物短收,饑民遍地之下,造成李自成的崛起,本來李自成闖軍被明朝軍隊瓦解,只剩戰敗的李自成和幾個首腦躲在河南山上,卻想不到河南考鬧饑饉災荒,災民十幾萬就擁戴闖王李自成,於是李自成因為天災糧荒,平白無故得到十幾j萬災民組成的農民軍,於是死灰復燃,打垮明朝最後名將孫傳庭之後,
勢如破竹的攻入北京,使得崇禎上吊,明朝亡國。
崇禎再怎麼英明神武,智謀過人,也敵不過地球度溫度下降,農作物短收的天意。當時崇禎能做的,只有南下南京,放棄貝北半部國土,建立南明,然後等李自成攻入北京時,闖軍和清軍就隔山海關而立,此時再挑撥清軍和闖軍互鬥,削弱兩方力力量,而崇禎就可以在南京整軍經武,嚴守長江,延長明朝的國祚。
其實大臣們早就提出退守南京的方略,只是崇禎要堅持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祖訓,明知道會敗,也要留在北京,和百姓共存亡。所以崇禎是明知道國亡定了,自己也死定了,仍堅持守在北京的(淚)。










作者: ganzopapido    時間: 2017-11-22 06:57 AM

aa5142 發表於 2017-11-22 12:20 AM
根據歐美歷史學家研究,當地情球溫度下降,農作物短收時,國家會因為糧食不足,引起農民起義等內戰,因而使 ...

首先我想説說遷都的問題,到了崇禎十六年末十七年初的時候確是唯一自保的辦法,因爲那時候局勢已經不可收拾。然而崇禎本人其實是很懂得變通的(如小弟上文所提對內外兩大敵人的議和,他最初都不反對,只是苦於群臣心態死硬,他自己面子也有點拉不下來,最後只能大家一起玩完)關於遷都的問題也一樣,他本人一直是不反對遷都的,而並不是外間宣傳那樣他從一開始就始終下定決心以身許國;最後還是由於百官的反對,自己也猶豫不決錯過遷都的時機而作罷。總的來説,他不跑路並非全然因爲剛烈和責任感,而更多是對局勢的錯判而造成悔之恨晚。關於遷都的始末小弟已在本版另一帖子《明末崇禎不南遷的原因?》中討論過了,在此不予贅述。只引一段《明季北略》中的文字來説明崇禎在這個問題上的舉棋不定(説到底還是心態問題):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日)
上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見。明睿,南昌人,以總憲李邦華、總督呂大器特薦,起田間。至是召對德正殿。上問禦寇之策,明睿請屏左右密陳,趨進御案。言臣自蒙召以來,探聽賊信頗惡,今且近逼畿甸,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上曰:此事重,未可易言,以手指天,言上天未知如何。明睿曰: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上四顧無人云: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宜密之,切不可輕泄。泄則罪將坐汝。上還宮,賜宴文昭閣。及太原陷,明睿復疏勸,上深許之。下部速議,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首參為邪說,言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上曰:光時亨阻朕南行,本應處斬,姑饒這遭。然而南遷之議寢矣。


然後再説說明末的問題。崇禎朝歷經十七年,並不是一開始就注定了明朝的覆沒,期間有很多機會只要懂得把握,處理得當,明末這個危局還是可以懸崖勒馬的。小弟的設問是從崇禎即位初,計除魏閹後(天啓七年十一月)開始研究他的施政經歷,十七年下來如果管治得法,必不至於每況愈下的境地。他主要的問題是冒進,急躁;誠然,明朝這個國家機器走到他這一朝已至尾大不掉,難以操控的境地了,但並不是無可救藥的。他一年換兩三次閣臣,而每個人的施政風格不同,加之古時交通不便,每次人事換血後舊的政策還沒下達,新的命令又送來,令全國無所適從,這點上他本人負有重要責任,而自然災害只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總之,局勢的全面崩潰始於十五年松錦大戰之敗,連祖大壽,洪承疇這些僅餘沒被他幹掉的悍將都投降了,關外再無險可守。然後十六年連孫傳庭也敗於李闖之手,以至西北無人再能壓制民軍。如此內外精銳盡墨,京師腹背受敵,崇禎才不得不考慮遷都的(雖然最終還是沒去成)。而之前那十五年的施政失誤則只能説是他性格決定命運罷!
作者: aij698    時間: 2017-11-22 01:52 PM

一個什麼都不作的皇帝,跟一個無能卻事事都要管的皇帝,毫無疑問後者才是亡國之君,
如果是天啟繼續當皇帝明朝不會在17年後減亡,原因為在魏忠賢,不管其為人如何?
但他主張的1.與後金議和,2.向士紳富人征稅,這是可以讓明朝繼續存活下去,
而崇禎上來作了什麼,不僅反對跟後金議和,還舉全國之力征討後金,更逼洪承疇要速戰速決,
結果12萬邊軍(明朝的精兵)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邊軍只能防守山海關,
而更愚蠢的是重用東林黨,這個士紳富人支持朋黨,讓土地間併更嚴重,
而國家的稅負全移轉到百姓身上,造成崇禎朝民亂是明朝歷代最嚴重的,
這些都是崇禎的決定,作為亡國之君一點都不冤,就連天啟什麼都不作都比他好

作者: skaa5020    時間: 2017-11-22 10:35 PM

崇禎要救明朝
第一步只有南遷.保全性命
第二步要"打掉重來":如廢掉拖垮財政的政令.
人員精簡及拔擢人才.制定適合的政令等.
這一部很重要.但是極難辦到.
第三步迅速掌握南方未淪陷的地方.加以鞏固.
作者: kkkuuuyyy    時間: 2017-11-23 10:50 PM

老實說
我倒認為 魏忠賢 比崇禎 更適合當皇帝 更有政治能力



老魏
掌權時 天雄軍 秦軍 關寧鐵騎 都在打勝仗

老魏
從大富紳 炸出 不少銀子 ;  養活 這幾批 勁旅
把囉嗦的士大夫 壓下去

中國的盛世 從沒聽說過是 士大夫 議論中 來到的
都是 強而有力 又 眼光遠大 的 英雄 領導的

崇禎 起家的資本 比 曹操 劉秀 劉邦 趙匡胤 李世民 ...等 好多了

=================

所以
我若是崇禎還是 會用 老魏 (看來崇禎 根本 管不了 滿朝文武)
也不用 拜託 百官 捐錢支援前線 (叫老魏 帶著 錦衣衛 巡一下 )

那我就 管好老魏 就可以了


作者: 安泰狐狸    時間: 2017-11-25 10:19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chgeorge    時間: 2017-11-26 04:24 PM

崇禎在獲得 哥哥瀰留的傳承帝位時 答應善待魏閹
哥死了就滅魏 還自鳴得意  似乎在取笑兄長昏庸
然魏雖跋扈但西北軍餉沒停  滅魏沒軍餉對付清國和李闖  崇禎自縊前後悔沒聽哥的話 卻殺魏
作者: arsene0808    時間: 2017-11-27 03:01 PM

其實網路上有不少關於崇禎時代重生的歷史小說,開版大建議也可以看看,若以開版大的假設"但你沒有時光機,也不會未卜先知,所以不可能知曉我們今人從史書所讀到的一切歷史走向"為前提,那崇禎應該也不用玩了,明朝遲早滅亡的.
如前面一些友帖所述,崇禎最大的問題在於明末天災不斷,現有的政治體制下是不堪處理當前的困境,前面有人提到魏忠賢還比崇禎厲害是正常的,崇禎即位才18歲,而且還是個藩王即位前也沒有很多機會參予政事,18歲等於我們現在還沒畢業的高中生,養成也不足加上也不是天縱英才,面對的是天災人禍外患不斷的局面,又如何能夠挽回呢,魏忠賢依照歷史記載當然不是好人,但是他的利益是和皇帝在一起的,加上專政已久,執政經驗自然不是崇禎能比,故就算再怎麼勤政節儉,不知問題所在也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作者: sspipe    時間: 2017-11-29 04:01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2.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